7月31日,德州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支教团走进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瑞丰5村,为当地孩子们带来了前沿的瓦力机器人编程和3D打印技术课程。这场跨越千里的科技支教活动,不仅为边疆儿童打开了探索现代科技的大门,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创新与梦想的种子。
支教团成员范志鸿的瓦力机器人课堂上,指令代码有了温度。孩子们输入“前进”,机器人履带碾过桌面,也碾碎了“科技遥远”的隔阂。边疆孩童的笑脸与科技魅力相遇,这不止是一堂课,更是各民族共赴现代化的缩影。这份心与心的交流、智与智的碰撞,为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写下温暖注脚。






支教团成员方孜睿展示的3D打印过程中,从平面设计到立体实物的蜕变,让孩子们看见"想象可被塑造"的魔力。在这里,每一次机器的成功运转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每一个3D作品的完美呈现都是对梦想的生动诠释。支教团用行动证明:教育公平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一点一滴照进现实的阳光。



从瓦力机器人的机械臂托起的希望,到3D打印堆叠的梦想,这场科技支教早已超越了一堂课的时长。它是鲁喀协作中"智力援疆"的生动诠释,是用创新火种照亮边疆未来的实践。当孩子们的想象在代码与塑料丝中生根,生长出的不仅是一个个科技作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时代的繁茂枝叶——根脉相连,向光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