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简介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革和更替。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正是以培养能源合理开发、高效清洁利用为目标的能源类专业,肩负着培养国家能源类紧缺人才的重任。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发展及相关动力产业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属于一个发展势头强劲、人才缺口较大的支柱型行业。
德州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突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具备在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下能够在制冷空调及相关领域从事制冷空调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组织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适应制冷空调及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高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依托该专业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培育项目及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2.主要课程
核心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图学、电工电子与控制技术、制冷原理与装置、空气调节、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热工测试技术、计算机三维建模、新能源概论、制冷压缩机、泵与风机、ANSYS在热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实践课程:工程训练、机械设计基础设计、换热器课程设计、冷库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见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学生可在各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生产、规划、设计、制造、科研等相关工作,也可考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热能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本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8%,每年有多名毕业生进入国家电网、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
能源电力公司
新能源行业
各大制冷空调公司
4.师资力量
本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成果丰硕、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人,博士15人,“双师型”教师4人,企业兼职教师10人,兼职教授4人。
依托新工科专业建设,紧密围绕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前沿技术,以传热传质技术为研究重点,逐步形成了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储热及生物质能、新型热泵等主要研究内容。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市厅级课题20项;出版教材10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余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师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
序号 |
成果来源 |
成果名称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具有随机丢包的网络控制系统不定二次多项式滤波与控制 |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碱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表征及药物运输作用的研究 |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石油焦与煤共气化熔渣与耐火材料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机制 |
4 |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LiAlO2包覆Si纳米颗粒与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
5 |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槽式集热器光热高效转换关键技术研究 |
6 |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高硫石油焦气化灰渣中钒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侵蚀耐火材料的机理研究 |
7 |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倾斜式腔体吸收器热损失特性研究 |
8 |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基于MOFs的新型硫掺杂多孔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氧气还原催化机理的研究 |
9 |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槽式集热器光热高效转换关键技术研究 |
10 |
省科技厅项目 |
热水器内胆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 |
11 |
省教育厅项目 |
大气环境对太阳能集热面集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
12 |
省教育厅项目 |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研究 |
13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原位合成硼掺杂MOFs碳材料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 |
14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升膜强化传热溶液蒸发器研究 |
15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新型绿色高效廉价金属基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与电催化性能 |
16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生物质能源清洁供暖综合利用成套设备研究 |
17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涡轮容积泵设计开发 |
18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太阳能干燥/采暖联合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 |
19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升膜强化传热溶液蒸发器研究 |
20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基于石油行业的双热源热泵系统研究 |
21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新型绿色高效廉价金属基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与电催化性能 |
22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智能吸烟室通风设计 |
23 |
德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中温太阳能热管集热器的试验研究 |
24 |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
新能源电池电极材料研制 |
25 |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
新型槽式集热器项目研发 |
26 |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
24V动力产品模块 |
27 |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
多能源智能供热云控制管理系统 |
28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SCI |
Two Copper-organic Frameworks Constructed from the Flexible Dicarboxylic Ligands |
29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Effect of Graphene Oxide on the Ammonia Removal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in a Simulate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
30 |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
S, N co-doped rod-like porous carbon derived from S, N organic ligand assembled Ni-MOF as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
31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
Phosphorus-dop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as efficient metal-free electro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
32 |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 of Three Metal?Orotic Acid Complexes |
33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Target encapsulating NiMoO4 nanocrystals into 1D carbon nanofibers as free-standing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enhanced cycle performance |
34 |
现代化工 |
糖厂蒸发器的强化传热及多效蒸发的节能优化 |
35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
缩放管内插旋流片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
36 |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
Investigation for natura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of sucrose solution using a vertical converging and diverging tube with regularly-spaced twisted tapes |
37 |
RSC Advances |
One-pot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d porous CoFe2O4 nanospheres on graphene as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and evolution reactions |
38 |
SOLID STATE IONICS |
A facile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of a lithium ion conducting Li10GeP2S12 solid electrolyte |
39 |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
A modified normal strain ratio fatigue life model based on the hybrid approach of critical plane and crystallographic slip theory |
40 |
推进技术 |
高压涡轮导叶冷却结构对热应变特性的影响 |
41 |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n CaO sorption enhanced biomass directional entrained-flow gasification |
42 |
制定并发布执行的市级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
100kg 常压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炉-企业标准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师主要教研成果一览表
序号 |
成果来源 |
成果名称 |
1 |
教育部高教司 |
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
2 |
教育部高教司 |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
3 |
教育部高教司 |
基于新工科的物联网智慧教学培训 |
4 |
教育部高教司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能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探索 |
5 |
教育部高教司 |
新能源电池技术与应用VR课程建设 |
6 |
教育部高教司 |
直通中关村创业实验室 |
7 |
教育部高教司 |
德州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
8 |
德州学院 |
《空气调节》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
9 |
教育部高教司 |
新能源电池技术及其应用 |
10 |
教育部高教司 |
雨课堂+雷实验电工电子与控制技术平台入门 |
11 |
德州学院 |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12 |
教育部高教司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能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探索 |
13 |
榆林学院学报 |
德州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14 |
德州学院学报 |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传热学课程改革 |
15 |
德州学院学报 |
能源动力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素质培养体系研究 |
16 |
河北农机 |
基于信息化的《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
17 |
河北农机 |
《新能源电池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改革与探索 |
18 |
河北农机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
19 |
教育学文摘 |
应用型本科能源动力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20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指导书 |
2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太阳能采暖设计技术 |
22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其设计 |
23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
24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管理与验收 |
25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中央空调实用工程技术 |
26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原理与应用 |
27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管理 |
28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太阳能热水工程 |
5.实验中心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投入2300多万元增设实验科研设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现有工程热力学实验室、传热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实验室、制冷实验室、压缩机拆装与换热器实验室冷库与空调实验室、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测试与应用实验室、多能互补微电网技术实验室、清洁能源装备与制造信息技术中心、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创新基地,实验室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主要用于学生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实验室&制冷实验室
冷库实验室
中央空调工程实训装置
依托能源与机械学院理事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个,设立了企业奖学金,签订人才就业合作协议。加强校企融合,构建涵盖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检测、维修、制冷与新能源行业前沿技术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通过校内工程实训、创新训练、校外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拓展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012年与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专业实习实践活动
统一组织进企业实习
企业捐赠建立学生奖学金
6.人才培养
立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突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博专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具备在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下解决能源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近几年,该专业高质量就业率始终保持98%以上,考研录取率节节攀升,2019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40%,多名学生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知名高校。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近三届本科毕业生考研情况统计
毕业年份 |
毕业人数 |
报考率 |
录取率 |
2020届 |
50 |
80.0% |
40% |
2019届 |
52 |
75.2% |
36% |
2018届 |
52 |
70.5% |
34% |
2020届部分学生考研录取情况
序号 |
姓名 |
录取学校 |
1 |
樊纯玉 |
辽宁科技大学 |
2 |
方泽添 |
浙江工业大学 |
3 |
高攀 |
上海理工大学 |
4 |
姬克举 |
东北电力大学 |
5 |
刘凯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6 |
刘占田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7 |
苏红 |
江苏大学 |
8 |
孙聪聪 |
上海理工大学 |
9 |
王恒伟 |
华东理工大学 |
10 |
吴雪岩 |
沈阳化工大学 |
11 |
信长健 |
浙江工业大学 |
12 |
于腾 |
东北电力大学 |
13 |
朱新伟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直以来,该专业以学业导师制和班主任制为抓手,以实验室全面开放和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为支撑,以大学生科技和科研创新活动为中心,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10大类科技文化创新竞赛,获国家级奖励50余项、省级奖励200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批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自2008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一等奖,2011年8月,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参赛作品《害虫自杀式太阳能灭虫器》在全国182所参赛高校中,现场总决赛成绩全国排名第一,荣获国家特等奖。